“治企之道,关键在人,根本在稳。”在UMT工商管理学位班的学习旅程中,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次次思维方式与认知格局的升级。8月,学员们先后学习了两门紧扣企业核心议题的课程: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》与《风险分析与危机管理》。
前者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松博主讲,带领学员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人才资源的价值;后者由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铁忠主讲,帮助学员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掌握风险治理与危机应对之道。
两门课程,一以“人”为本,一以“防”为要,看似不同,却在根本上指向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。
8月22-23日,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松博教授,为学员们带来了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》的精彩授课。刘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副处长,是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、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商学院访问学者,现任劳动经济学会人力资源专委会主任。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成果斐然,还为数百家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,长期活跃在企业管理与政策实践的第一线。
课程中,刘教授将管理哲学与实践紧密结合。他指出,企业管理中资源和理性是有限的,而人和环境是无限的,这意味着管理永远没有最优解,所有答案都是满意解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要明确的是:人是具有多样性、多变性、多维性的,人力资源不仅是事务操作,更是战略落地的核心。
刘教授首先抛出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:“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管理方法,企业问题仍然难解?为什么00后员工越来越难管理?为什么看似完美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总是遭遇阻力?”
他指出,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“人事行政”的层面,而没有从战略角度思考人才的获取、激励与发展。
这些趋势正在重塑企业的人才观与管理逻辑,使得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”成为必然选择。
刘教授强调:“所谓企业管理,最终就是人事管理。”引用德鲁克的观点,他提出: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目标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水平。
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,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,形成有价值、稀缺、难以模仿、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。刘教授将这一体系拆解为四个关键环节:
1. 行为信息子系统:通过职位说明书、KPI指标体系、企业文化与价值观,向员工传递“做什么”。
2. 行为能力子系统:依靠招聘、培训、人才测评、领导力开发,让员工具备“怎么做”的能力。
3. 行为激励子系统:运用薪酬体系、职业发展、文化认同、授权激励等手段,让员工“愿意做”。
4. 行为控制子系统:通过绩效考核、纪律约束、末位淘汰等措施,确保员工“必须做”。
在课程中,刘教授将人力资源管理细化为六大模块:人力资源规划、招聘甄选、培训开发、绩效管理、薪酬福利、职业发展。这些模块既是HR的基本工作内容,也是战略落地的支点。
进一步,他提出“九大体系”的构建思路:战略规划、组织架构、任职资格、用人机制、分配机制、淘汰机制、绩效体系、培训体系、薪酬体系。九大体系互为补充,共同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。
刘教授特别强调: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,不仅是解决用人问题,而是要构建一个能自我生长、自我更新的组织系统。”
谈及“执行力从何而来”,刘教授指出,执行力的核心在于领导力。领导者不仅是职位上的管理者,更是能提供方向、激励与资源的人。
bwin官网
刘教授总结:“干部不是部门的资源,而是公司的资源。企业要敢于用年轻人,敢于推动干部裂变。”
他结合心理学知识,讲解了知觉偏差(首因效应、晕轮效应、刻板印象等)、态度与工作满意度、动机理论(马斯洛需求层次、双因素理论、ERG理论等),帮助学员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。
在激励机制部分,他提出“五个方向”——个性化、家庭化、社交化、游戏化、意义化,和“五个手段”——疯狂沟通、全面认可、全面体验、赋能授权、社会比较,强调现代企业需要在“激活人性”上持续创新。
尤其是在股权激励、内部创业、平台化组织等前沿主题上,刘教授提供了大量企业案例,展示了激励手段与组织变革的结合。
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》课程,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次认知的重塑。刘松博教授以宏观视野与微观工具结合的方式,让学员深刻认识到: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,人才战略就是企业的核心战略。
教授强调:通过课程的学习,学员要学会将所学到的“学术智慧”转化为“民间智慧”,在复杂环境下灵活运用。人力资源不是事务,而是战略;人才不是成本,而是资本。
未来,UMT学位班的学员们必将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,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“人”的优势脱颖而出。
8月24日, 最后一天的课程由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——刘铁忠教授,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《风险分析与危机管理》的系统讲授。
刘教授长期从事风险管理、应急管理、公共安全治理等研究,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,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,被评为“2022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”。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,也是政府与企业风险管理咨询的实践专家。
本次课程聚焦于“如何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企业的稳健与韧性”,从风险识别、风险评估、危机应对到系统治理,为学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思维框架。
刘教授开篇指出:“企业最大的敌人,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看不见的风险。”他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趋势,梳理了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: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企业必须将“风险思维”纳入战略高度,而不是把风险管理局限在安保或合规部门。
刘教授将风险管理比喻为企业的“免疫系统”。如果说战略规划是企业的“大脑”,那么风险管理就是“神经网络与免疫机制”,它决定了组织能否在突发情况下保持生命力。
案例:某新能源企业在快速扩张时忽视了供应链稳定性,导致核心原材料断供,最终影响战略布局。
2. 风险评估:运用概率与影响矩阵、敏感性分析、情景模拟等工具,对风险进行量化。
3. 风险控制:通过规避、转移(如保险)、分散(多元化布局)、接受等方式进行管理。
案例:苹果公司在“电池门”事件中,通过快速承认问题、道歉并更换电池,挽回了声誉。
在课程的核心部分,刘教授从企业实际出发,详细阐述了危机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。
他介绍了现代企业常用的预警手段:舆情监控系统,实时跟踪公众情绪;关键指标监测,识别财务异常或运营异常;情景推演,模拟极端情况下的企业应对。
危机发生时,企业往往乱作一团,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事先的制度化安排。刘教授提出:“应急预案不是文件,而是演练出来的能力。”企业必须建立跨部门的应急小组,明确权责;定期开展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;确保危机时的第一反应机制高效运转。
危机不是终点,而是检验企业韧性的过程。刘教授强调,优秀的企业能在危机中重建声誉、优化流程,甚至实现转型升级。
国内案例:某互联网企业因数据泄露事件引发公众恐慌,通过改进信息安全体系和透明沟通,逐步修复声誉。
在互动环节,学员们纷纷提出企业在供应链、金融投资、品牌声誉等领域遇到的困惑。刘教授结合实际,提出了“风险地图绘制”“关键风险点优先级排序”等操作性方法,帮助学员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。
有学员总结道:“以前总觉得风险离我们很远,今天才明白,风险就在日常经营的点点滴滴之中。能不能活下来,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危机意识和预案。”
《风险分析与危机管理》课程不仅是一堂管理课程,更像是一场“组织免疫力建设”的训练。刘铁忠教授用丰富的学术研究、鲜活的案例和系统的框架,让学员们认识到: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,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智慧。
对于UMT学位班的学员而言,这堂课是一种提醒:企业家不仅要做增长的规划者,更要做风险的守护者。未来,我们将把所学应用于企业实践,在复杂环境中打造具备韧性和竞争力的组织。
8月22日周五晚,奥森玲珑塔下,暮色与灯火交织,UMT工商管理学位班的课程晚宴在温馨与期待中拉开序幕。奥森的晚风轻拂,同窗重聚的笑声在塔下回荡,这不仅是一场聚会,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同频共振。
晚宴伊始,青松商学院院长,UMT教学中心主任刘松艳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。她对到场的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欢迎,特别欢迎了新加入的学员们,寄语大家在UMT这个学习共同体中,不仅汲取知识,更能收获真挚的友谊与携手共进的力量。学习的价值在于实践,课堂的意义在于启发,而同窗之间的交流,则是最珍贵的财富。
塔下举杯,眼里是熟悉的笑靥,心中是共赴山海的期许。老同学们久别重逢,畅叙过往的奋斗与成长,不谈遗憾,只论前路。新同学的加入,让这份集体更添朝气与活力。席间交流,不仅有事业上的真知灼见,更有对未来的无限遐想。
课堂上的思考在酒杯间继续发酵;也让大家更坚定了携手同行、共寻无限的信念。玲珑塔下的每一次碰杯,都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,也是对未来的共同约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